当前位置:首页 > 党校动态 > 科研动态

《广西日报》刊发 | 如何激活农村土地要素,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藤县“农地入市”的探索—— 为推动城乡融合发展提供新空间

2025/7/16 10:59:56 分类:科研动态

丁 和 冯 宇

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是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促进城乡要素流动的重要举措,对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具有深远意义。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赋予农民更加充分的财产权益。”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出台《关于深化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试点工作的意见》,推动开展新一轮试点工作。各试点地区积极探索权能实现、收益调节和权益保障等机制,取得显著成效,促进土地资源盘活与城乡融合发展。广西农村集体土地资源丰富,具备推动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的良好基础。但当前广西“农地入市”仍存在管理体制不健全、流通机制不畅、利益协调机制不完善等问题,亟需从制度设计、操作机制、配套政策等方面系统发力,打通土地要素市场化配置的堵点,为推动城乡融合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创新探索实现良好效益

藤县作为广西首批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的试点县,在制度先行、机制创新、风险防控、利益协调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积累了较为成熟的实践经验。其做法入选自然资源部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试点2024年度典型示范案例,既体现了藤县在制度设计与实践路径上的先发优势,也为广西其他地区推广“农地入市”提供了重要的借鉴样本。

制度先行,构建科学规范的政策支撑体系。紧扣政策窗口期,先后出台《藤县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管理办法(试行)》《藤县结合埌南镇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项目推进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实施方案》等文件,从交易程序、收益分配、权属确认、监督机制等方面为入市工作提供制度保障。特别是将入市管理办法与整治项目统筹设计,实现整县推进与点上突破相结合。

坚持因地制宜,探索多元化的入市路径。针对不同区域发展水平与地块资源禀赋,探索“就地入市+调整入市”双轨并行模式,确保高地价区域充分释放价值,低地价区域通过区域统筹参与入市,破解区域不均带来的改革阻力。同时因地制宜确定补偿标准和收益分配比例,提升农户与村集体的参与意愿与收益保障。

落实“两金机制”,推动收益统筹与区域平衡。设立“调节金+平衡金”双重制度,既调节不同地块的入市收益,又通过高收益地块反哺低收益区域,实现区域利益平衡。例如永康三组地块入市中,农户获得补偿6.21万元/亩,集体获得3.52万元/亩,调节金与平衡金合计12.62万元/亩,形成“多方收益、全域统筹”的制度创新路径。

强化主体地位,保障农民知情权与参与权。重视农民主体地位,严格落实村民会议和村民代表会议的民主程序。通过村规民约细化入市条件与决策程序,建立村务公开栏、村民微信群等渠道确保入市信息透明,增强农民对改革的信任与认同。

注重产业导入,提升入市土地资源配置效益。入市项目不仅实现了土地交易,更与产业项目深度结合。两宗入市地块带动总投资3500万元,提供就业岗位91个,兼顾了经济效益与民生发展,真正实现“入市一块地、激活一片产业”的协同效应。

“农地入市”面临多重挑战

破解“农地入市”堵点难点,是激活农村土地要素、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的关键一环。当前改革面临区域差异、制度短板、机制不畅等多重挑战,亟需系统性梳理矛盾根源,探索差异化解决方案。

区域发展不均与制度基础薄弱交织,制约“农地入市”均衡推进。广西各县区在区位、交通、产业承载等方面差异明显,致使土地入市后地价悬殊。高地价区域溢价能力强、集体经济收益高,低地价区域则吸引力不足,导致区域发展差距加剧。同时,确权登记滞后、“三权分置”未落实、村规制定率低,导致部分地块权属不清、制度无据,制约了“农地入市”的规范推进。

推进机制不完善,入市流程复杂冗长影响项目落地效率。当前“农地入市”涉及自然资源、财政、农业、市场监管等多个职能部门,需履行繁复的项目申报、审查审批、村民表决、权属办理和签约流程,导致整体周期普遍较长。过长的审批时间削弱了企业投资意愿和地方推进积极性。且数字政务支撑尚未形成,许多审批事项仍需线下办理,“一网通办”和并联审批在实践中推进缓慢,导致企业“多头跑”“反复跑”的现象普遍存在。“农地入市”涉及权属变更、合同签订、收益分配、后期监管等多个环节,对基层自然资源和财政部门提出较高专业要求。然而目前县乡两级专业人员配备不足、监管力量薄弱,难以形成闭环管理机制,影响项目落地效率。

财政压力与制度移植难题并存,市场机制亟待健全。藤县“两金机制”通过“净收益计提+差额补偿”实现收益统筹与区域平衡。但该机制依赖财政兜底、规划统筹和专业队伍,财政薄弱、基层能力不足地区难以复制,统一调节金比例难以适配各类实际情形,一旦企业违约或退地频发,将加剧财政风险。目前广西部分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尚未取得法人资格或缺乏财务制度,难以规范参与交易,存在权责不清、分配无据、治理风险上升等问题。

规则体系滞后,制约市场化运作效率。当前推进入市改革缺乏统一规范的合同模板、权属转移文书和政策依据,各村在入市过程中操作不统一、文书不合规,存在较高法律风险和实际操作障碍。且部分村落村民参与度低、议事规则不健全,关键节点程序“卡壳”现象频繁发生,严重影响入市交易。同时,企业准入标准缺失、缺乏透明公开的市场交易平台,易出现“中选不成”“中途跑路”等现象,增加项目失败率,影响村民对改革的信任。

多方利益预期不一致,社会稳定风险需高度警惕。“农地入市”涉及多方利益博弈,入市后的溢价收益如何分配牵涉广泛,地块差异性大,若收益分配机制不透明、兑现不及时,极易引发村民不满,甚至信访问题。同时,农户普遍对调节金、入市平台等政策工具了解不足,信息不对称引发对项目运作和资金流向的猜疑。企业与村集体在地价预期和收益回报方面也常常存在偏差,缺乏常态化的沟通机制与矛盾化解渠道,极易引发误解、纠纷,影响社会稳定与改革持续性。

协同发力破解堵点难点

破解“农地入市”堵点难点,需针对存在的突出问题,从制度完善、流程优化、市场规范、风险防控等方面协同发力,构建可持续的“农地入市”长效机制。

夯实制度根基,推动“村规”全覆盖与土地权属清晰化。健全差异化利益调节机制,缩小区域收益落差。针对各县区发展不均,坚持“分区施策、分类推进”,制定“一县一策、一村一策”入市方案。探索设立入市收益区域统筹调节基金,对低地价村组给予合理补偿。试行“县域统筹+片区平衡”机制,提取高收益项目专项资金反哺基础薄弱村组,增强改革动力与可持续性。加快确权登记与“三权分置”落地,夯实入市基础。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三权分置”,规范流转规则,优先支持权属清晰、意愿强烈的村组建立“快速通道”。推动村规建设全覆盖,出台《农地入市村规民约示范文本》。引导各村制定涵盖入市范围、决策程序、收益分配和监督机制的制度规范,构建“有章可循、有规可依”的制度体系。

优化审批流程,构建“快审快批”闭环运作体系。依托“一网通办”建设“农地入市协同审批系统”。实现多部门信息共享和审批事项集成,推动项目审批、权属登记、用途审查等全流程数字化管理,探索“告知承诺+事后抽查”制度,提高审批效率。建立分级分类审批机制,小型项目由乡镇快速审批,重大项目纳入“绿色通道”特事特办,形成上下联动、效率优先的闭环管理,大幅缩短项目落地周期,加快农地资源转化。加强组织统筹与专业支撑,提升服务效率。

规范市场模式,提升交易公开性和企业履约保障。推动入市路径科学化。依托“藤县经验”,探索“就地入市”和“调整入市”两种入市路径,分类设定调节金和平衡金计提比例,兼顾公平与效率。健全交易平台,推动入市流程规范化。依托现有资源交易平台,设立“农地入市专区”,统一挂牌、交易、签约流程,实现操作平台化、交易阳光化。构建以企业准入和信用监管为核心的履约保障机制,建立白名单准入、信用评价、黑名单约束闭环,提升合作方质量与市场信心。创新合作模式,推动产业引入多元化。鼓励探索“以地招商+收益共建”新路径,推动村集体以土地入股、企业负责项目运营、政府提供政策与基础设施支持,借助股权分红和资产增值反哺机制,增强村集体经营能力,激发企业积极性,逐步形成可持续、多方共赢合作格局。

加强风险防控,构建宣传、监督与纠纷处理联动机制。深入村庄开展政策讲解、案例解读等活动,提升政策认知和接受度。完善项目全流程信息公开机制。依托“农地入市信息平台”统一发布项目信息、交易流程、合同要素、收益安排及资金到账节点,推动村民代表全程参与分配方案制定与收益监督,保障分配公正和程序公开。建立村企沟通协调与纠纷调处机制。设立“农地入市”协调工作组,对项目意向、协议谈判、收益兑付和后期建设实行“协商—记录—反馈”闭环管理,设立调解员队伍,及时干预疏导矛盾。

(作者单位分别为中共梧州市委党校、中共藤县县委党校)

知行新探

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承载着破解城乡二元结构、推进要素市场化配置的战略使命。藤县探索的“制度创新—机制协同—利益平衡”三位一体改革模式,为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提供了有益借鉴。加速推动集体建设用地从“沉睡资源”向“活力资本”转变,有利于畅通土地要素向发展动能转化的制度通道。深度融合“就地入市+调整入市”双轨并行体系与“调节金+平衡金”差异化分配机制,能够有效破解传统土地流转中政府主导过强、农民权益保障不足的结构性矛盾。案例中“两金联动”“收益反哺”等制度安排,通过高收益地块对薄弱区域的辐射带动,实现发展成果均衡共享,为统筹城乡发展、缩小区域差距探索了制度创新路径。这一实践回应了党的二十大关于“赋予农民更加充分的财产权益”的战略要求,为全国“农地入市”改革提供了示范案例。未来,广西应加快构建全区统一交易平台,完善风险防控机制,强化政策协同配套,确保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全面顺利入市。

(点评专家:广西民族大学教授 刘志雄)

(来源:广西日报2025-07-16 005版)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