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理论园地 > 理论成果

发展农业农村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2021/7/9 10:43:28 分类:理论成果

发展农业农村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指出要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深化农村改革,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笔者认为发展农业农村,要从激活农村资源要素、做好脱贫攻坚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建立健全农村人才激励机制等方面入手。

激活农村资源要素。一是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借鉴我市长洲区泗洲岛泗洲村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经验,明确农村集体资产所有权,加强集体资产监督管理,推进经营性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切实维护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权益。二是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加快培育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健全农业专业化社会化服务体系,通过服务组织将先进实用的品种、技术、装备、设施推荐给农户,实现农户和现代农业有机衔接;创新农业经营组织方式,推动承包土地经营权规范有序流转。三是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积极探索实施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制度,建立公平合理的增值收益分配机制;建立土地征收公共利益用地认定机制,规范征地程序,维护被征地农民和农民集体权益;稳步推进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探索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分置实现形式;保障进城落户农民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鼓励依法自愿有偿转让。

做好脱贫攻坚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一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在资源匮乏、灾害易发频发、基础设施严重滞后的山区,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在具备一定自然资源基础的偏远地区,实施产业扶贫、电商扶贫;在生态环境好、拥有特色景观的地区,实施旅游扶贫,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二是做好产业衔接。延长农业产业链、价值链,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将产业兴旺与农业现代化、工业化和城镇化结合起来,根据当地优势开发适宜的新产业新业态,做好产业规划,形成“一村一品”的品牌效应,借助特色产业形成完备的产业链,进而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三是做好观念、规划、体制机制和政策的有效衔接。观念衔接方面,传承“精准”理念,实现由“被动扶”到“主动兴”的转变;在规划衔接上,将巩固脱贫成果和新减贫战略纳入“十四五”规划和乡村振兴战略第二个五年规划,做好时序和内容衔接;在体制机制衔接上,借鉴脱贫攻坚形成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丰富和完善乡村振兴体制机制,激发市场、主体和要素活力;在政策衔接上,对脱贫攻坚的特惠性政策实行分类处置,新出台的全面脱贫措施要考虑可持续性,为以后纳入乡村振兴战略奠定基础。

建立健全农村人才激励机制。吸引人力资源向农村流动,将人才留在农村。一是建立乡村人才奖励机制。利用好信贷、保险、税收等政策工具,引导和动员企业、个人、社会等各方面力量加大对农村实用型人才工作的投入;对返乡创业予以政策上的便利、经济上的帮扶,对高校大学生返乡工作在劳动薪酬的基础上予以一定的政策性补助,从而吸引人才;二是要优化创业就业配套环境。改善乡村人才的工作与生活条件,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提高就业、教育、医疗和养老等公共服务水平;三是要提高人才待遇。给予其不低于劳动力市场平均薪资的报酬,并制定一套合理的技能型人才绩效考核方案,奖励和留住人才;制定相应的人才晋升制度,给有能力、有作为的人才一定的晋升空间,加强对优秀人才的宣传表彰,提高乡村人才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许 文)

刊登于202116日《梧州日报》 探索·实践


附件下载